校园新闻

聚焦 | 三明市农业学校改革创新机制登上《德育报》头版头条

发布时间:2023-08-18 作者:思政处 发布者:三明市农业学校 文章来源:原创 阅读 : 467

       2023年8月10日,全国德育工作主流媒体《德育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三明市农业学校改革发展纪实报道《提质培优铸品牌,增值赋能促发展》, 从“构建党建大格局、搭建育人大平台、铸就思政大情怀,打造职教金品牌”等四个维度大篇幅介绍了三明市农业学校改革发展的经验做法,凸显了“围绕立德树人,立足地方产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教育改革创新机制的突出成效。

提质培优铸品牌,增值赋能促发展

——来自云开体育创新与实践的报告

罗世钦

       ● 这是一所由福建省农村农业厅与三明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 也是一所“以耕读教育培养知农爱农为农人才”“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的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 更是一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让每一个师生都有出彩机会”的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福建省“双高计划”立项建设高水平中职学校(A类)、福建省工匠学院。

       因农而生,向农而兴,依农而盛的三明市农业学校,创建近60年来,始终扎根于地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山区、老区和苏区,牢记服务“三农”使命,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不仅自身得到了长足发展。拥有全日制在校生4000多人,非全日制在校生4200多人。开设了涵盖农、林、牧渔类,旅游服务类,交通运输类等10大类20多个专业,为当地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且依托企业、助力行业、引领产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荣获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特色学校、福建省文明校园、福建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福建省职教先进单位、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树有根,水有源,家有谱。宛如一棵大树的三明市农业学校何以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不仅连年保持100%的就业率,优质生源源源不断,而且办学质量、社会知名度、人民满意度越来越高。让我们走进三明市农业学校 ,一探究竟吧!

       一、构建大格局,打造“党建+”工作新模式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然而,只有懂农业,才能爱农村、爱农民。涉农职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引导学生掌握“三农”理论、政策和实情入手,着力解决学生“学农不知农”的问题,为树立理想情怀,强化情感认知,增强行动自觉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因此,学校党委“一班人”首先统一了三点基本共识 :一是坚持党的“三农”理论启智润心,主动对接农业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二是抓紧抓实“三农”政策的宣传阐释,顺应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的现实要求;三是教育引导师生了解国情农情,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把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素养提升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出更多对“三农”有认知、有感情、有担当的新型农业人才。随后,学校又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体策略,创建了“三定五联”的党建品牌,形成“党建+”工作新模式,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2016年7月,学校党委被福建省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1.党建“三定”,掌舵扬帆把全局。在顶层设计方面,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学校陆续完成了《校园建设总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总规划》《“十四五”事业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队伍机制方面,我们把党支部建在教学系统、德育系统、后勤系统中,把党小组建在职能部门和教研组上,用党组织统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建立起了党委班子抓支委、支部共联职能部门、党小组挂钩教研组、党员帮扶班级(宿舍)的“三联三帮”制度,形成党建和行政“双引擎”驱动格局。在项目攻坚方面,我们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部门重点任务,每学年初学校党委研究确定“党建+重点项目”,强化党建引领,党委班子带头,党支部协调联动,党员项目突击队专业化运作,保障各重点项目高质量推进落实。

       2.党建“五联”,勠力同心促发展。学校探索了党建工作与思政德育、教学改革、后勤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群团改革等工作相结合的“党建+”工作法。在“党建+德育”上,实行党员挂钩班级、党员德育导师制,面向特殊生开展“四个一”结对帮扶。在“党建+教学”上,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头雁效应,在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技能比赛、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中,党员教师占获奖总数的71%。在“党建+后勤”上,仅十三五期间,通过争取中央建设专项资金、省建设专项资金、土地置换金及学校自筹资金等共1.52亿元,投入基础能力建设,新增校园建筑面积6.44万多平方米,实现翻番;新建标准田径运动场1个、教学大楼1幢、实训大楼2幢,学生公寓4幢;完善校内实训基地9个、新增校外实训基地53个、实训室31个、实训工位483个,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党建+服务”上,学校党委选派党员教师参与“三明市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千万行动”对口帮扶工作,积极探索实践“扶党建、扶产业、扶技术、扶文化”的“四扶模式”,学校连年被表彰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先进单位”。在建“党建+团建”上,大力推进群团改革,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贺军科莅校调研,在学校主持召开中职共青团改革座谈会;学校入选福建省学校基层团建试点学校和首批福建省学校共青团名师工作室。2020年5月,学校团委被福建团省委授予“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荣誉称号。

       所有的教育,都来自实践、融入实践,最终都要指向实践。由于学校的党建工作激励了学生掌握真才实学,锤炼过硬本领;激励了学生坚持学以致用,积极投身;激励了学生扎根“希望的田野”,践行强农使命。学校曾多次在省、市教育系统党建会上作党建典型经验发言;党员发表全省中职学校党建论文30余篇,多篇获评比一等奖。

       二、搭建“大平台”,探索“岗课赛证”育人新模式

       人才是加快农业强国的第一资源,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学校高度重视部分学生“学农不务农”的问题,不断强化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教育引领学生扎根“三农”事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1.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双元”育人模式。学校深入行业企业开展专题调研、访谈,校企双方深入进行职业分析、岗位群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进一步明确学校专业定位、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共同确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增加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在城市轨道、汽修、航空服务、酒店、中餐烹饪、美容美体、美发形象设计等专业开展订单培养,实现人才定制;在中餐烹饪、酒店、幼儿保育、畜禽生产技术等专业施行工学交替模式,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在汽修、园林、电商、物流等专业拓展引企入校共建“校中厂”,实现教学实习双轮驱动;在美容美体、汽修、数控专业开展省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在汽修、数控等专业开展省级1+X证书制度试点,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与沙县政府、沙县小吃管委会共建“沙县小吃产业学院”,围绕沙县小吃产业,高质量建设中餐烹饪专业群、与三明生物医药协会共建“三明‘明八味’产业学院”,参与三明道地药材种植开发人才培养和药膳应用推广等工作,积极探索校政行企多元育人共同体模式改革。

       在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学校与企业挖掘双方优势资源,开展深度的校企业合作。学校吸收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教育改革;校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推进学生的实践教学;老师和师傅互派,学校教师下企业锻炼、企业师傅进学校任教,真正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2.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寻求师生技能大赛新突破。在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前提下,在师生技能大赛备赛中,学校依托校内资源,采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做法,将师生的技能竞赛项目与日常教学、实训内容相结合。近五年来,学校教师参加各级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1项;学校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技能比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108项;2021年和2022年连续2年被福建省教育厅等七个厅局部门联合表彰为“福建省职业技能大赛团体优胜奖”。在多年的备赛竞赛和“传帮带”中,学校教师也得到了成长和提升,学校现共有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省级技能大师1名、省级名师(班主任)工作室2个、市级名师工作室领衔人1名、市级技能大师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5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0%。

       3.高标准推进信息化试点,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学校作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学校,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化教学环境,形成了万兆核心、千兆到桌面,有线无线校园全覆盖的校园网络环境;建设了汽车维修、电子商务等专业仿真实训室10余个,提升了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建成了电子巡课管理系统、听课评课系统、实训管理平台、智慧德育平台、校园一卡通、招生和资产管理平台等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逐步实现校园信息化管理。

       4.推进“双高计划”建设,打造省职教育人高地。2021年学校被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财政厅确认为“双高计划”立项建设高水平中职学校(A类学校),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为A类高水平专业群,目前已完成第一年创建计划。“双高计划”将成为学校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5.扎实推进教学诊改试点,提升学校治理现代化。学校根据国家、省诊改委的有关要求,制定了《云开体育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设立了6个诊断项目、16个诊断要素、94个诊断点。虽然近四年的探索诊改之路艰辛,但是学校感到教学诊改工作对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学校现代化治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23年3月25日-27日全国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委员会9位专家入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现场复核工作。

       三、铸就“大情怀”,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学校大胆改革创新思政工作方式方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育“五大品牌”,统筹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

       1.培育“五常五心”,实现主题教育品牌化。学校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理论研究,提出以“常存爱国之情,常怀感恩之心,常伴礼仪之行,常辩是非之事,常践诚信之诺”为核心的“五常五心”主题德育品牌。围绕培育“五常五心”,创设德育文化走廊3处,建设校内劳动实践基地2个,修订制度规范12份,编写教案学案2册,形成活动案例15篇。同时,将德育活动“菜单化”“校历化”,每学期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190余场次,逐步实现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小为大、以小见大、以小带大”,“亲历实践、亲身感悟、亲情表达”的主题教育特色品牌。

       2.实行“德育导师制”,实现德育队伍全员化。学校在“德育导师制+党员结对帮教+班级德育小组”三位一体“培优补差、点面结合”的德育工作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全校教职工每人担任若干名学生德育导师的“1+X全员德育导师制”创新举措。形成了面向不同学生群体的党员德育导师、技能德育导师、班主任德育导师等“三支导师队伍”;确立导师思想上引导、专业上指导、心理上疏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倡导、品行上督导等“六项工作职责”;定期开展的每周一次关心谈话、每季度一次主题辅导、每学期一次社会实践、每学年一次家庭访问等“四项辅导活动”。师生通过信息平台双向选择结对,通过定期辅导获取综合素质积分,实现“学生主动、教师主导、人人参与”的德育新局面。

       3.引入“德育教官制”,实现德育教育精细化。学校以学生养成教育为突破点,探索适合中职学校的“军事化管理”模式,提出“德育教官制”的新举措。学校引进专业化国防教育机构,聘请18名高素质退伍军人,组建了“德育教官制管理委员会”,以强化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力量,将校园周边、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等无死角全覆盖纳入管理范围,同步推进“准军事化寝室管理工程”“校园安全综合指挥工程”“德育预警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学生两操体质健康工程”。从实践效果看,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精神面貌均有明显改善,大大提升了学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4.改进“六维综合画像”,实现成长评价可视化。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原则,在开展《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省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改革学生评价模式、评价机制,确立了涵盖德智体美劳和职业素养的“六维综合画像”评价标准,制定了《云开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学生综合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设置学生综合素质成长评分点和量化细则。评价过程注重以“修德”带动 “智体美劳、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实行“思想品德”得分“提示预警”和“一票否决”。同时,评价要素注重学生“六大方面”成长过程的写实记录,最终形成一份反映学生“画像”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5.研发“智慧德育平台”,实现育人过程信息化。学校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定制开发“全员智慧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实现对学生日常成长发展状况的记录、评价、查询、预警等功能。每位教师均可通过手机微信一键登录,随时随地参与学生日常成长考评,实现对学生思想品德全过程、多维度、全方位、数据化的评价,评价结果可视、可追溯。平台自运行以来,已面向学生发布德育微课80课时,收到学生作业10万余份、发布课外德育活动500余个,参与学生达25万人次;学校230余名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已累计开出76959个“表扬通知单”、15125 个“诊改通知单”、预警帮扶“后进学生”296人。

       四、坚守初心为“三农”,打造乡村振兴特色品牌

       农校学生如果没有对“三农”的真感情,就做不了真学问,成不了真专家。因此,学校始终在厚植“三农”情怀上下功夫,突出价值引领,做到润物无声,不断增强学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而矢志奋斗的内在精神动力。

       1.赓续为农强农基因,实施乡村人才培养。学校积极对接海西和三明市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专业,开设园林绿化、畜牧兽医、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无人机操控与维修等多个涉农专业,还与高职院校联办畜牧兽医、风景园林设计、休闲农业等五年专专业。近三年,学校在调研的基础上,新增茶叶生产与加工、中草药栽培、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三个农科专业,并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面向社会人员开办非全日制中职教育。目前,学校非全日制中职在校生达4000余人,实施“学校+企业”“学校+合作社”“学校+家庭农场”协同培育模式,并推广“学习通”线上学习平台应用,有效落实乡村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农机维修、蔬菜嫁接等项目多次获得福建省技能大赛一等奖、国赛二等、三等奖,彰显农科专业优势。

       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乡村人才素质。学校对接各级农业部门承接高素质农民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等,协同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中心、沙县醉有才食品科技公司等开展沙县小吃职业技能、沙县小吃转型升级培训,对接当地人社局开展电子商务师、中式烹调师等项目制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对接民宗局承办少数民族新型经营主体职业技能培训,对接民政局承办老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对接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承办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班,协助民政、妇联、工会开展老人照护、家政服务、育婴员、茶艺等公益培训,进企业开展员工素质提升、技能提升培训,为社区老人开展手机应用、剪纸等生活类技能培训,到乡村少年宫送教艺术、科普课程等。近五年年均社会培训量达5000余人次。2019年8月,学校被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第一批“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2020年12月,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单位。

       3.服务地方特色产业,推进技艺传承创新。自1997年沙县举办第一届沙县小吃文化节以来,学校从未缺位沙县小吃产业发展工作。学校师生以排练大型文体团体操,参与开幕式礼仪、接待志愿服务等支持沙县小吃节庆活动;选派学生代表福建美食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美食展示,组织学生参加“沙县小吃台湾行”活动等,向全世界推介沙县小吃。2019年8月,沙县县委、县政府在学校挂牌成立“沙县小吃产业学院”。学校大力开展沙县小吃培训工作,参与开发了“沙县小吃制作”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联合企业开办沙县小吃转型升级、沙县小吃菜品升级等培训班,近三年培训量达2500余人,其中约800人获取沙县小吃制作专项能力证书。目前,学校烹饪教师领衔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参与完成《沙县小吃小笼包》《沙县小吃蒸饺》等5项沙县小吃团体标准的编制与审定,新编特色教材2本,参与申报的《沙县小吃传统药膳植物调查分析与应用》项目获评2021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普查科学技术三等奖。学校师资还以担任竞赛评委、开展新菜品研发等多种途径,在创新推广沙县小吃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学校专门成立以农科专业师资为主的“家庭农场”咨询服务工作室,先后与10余家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提供长期技术指导服务。学校农科教师主动参与省、市科技特派员工作,2020年以来,共组建和参与了4个团队省科特派(其中牵头组建3个)工作,承担个人省、市科特派工作达18人次,服务企业数达13家,助力企业增产增效。学校还围绕乡村振兴,对接三明烟草公司沙县分公司、福建智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协同创新技术研发工作,目前已申报11项国家专利;联合沙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花㮈种质资源保护和栽培技术开发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5.积极参与闽宁协作,发挥优势携手发展。学校积极参与闽宁职业教育协作,对口帮扶宁夏中宁职业技术学校,支持该校建成运程办公会议系统、建设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完善汽修和幼儿保育专业课程体系、选派5名专任教师对口交流、帮扶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来闽实习就业。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面对已经取得的优异成绩,三明市农业学校有着更长远的思考: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科专业体系;面向区域发展需求,深化协同育人体系;面向学生发展需求,培优专科教学体系;面向教师发展需要,深化教育评价体系;面向学校发展需求,厚实育人成果体系。与此同时,厚植“三农”情怀,引领师生始终爱农务农,返乡创业,以农兴农;彰显“三农”担当,引领师生做农业科技创新的领跑者、做增收致富的带头人、做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本文作者:罗世钦,现任云开体育党委书记、校长,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联盟副理事长,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德育报》社智库委员会特聘专家。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